Excel 按位置对数据进行合并计算

合并计算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位置对数据进行合并计算,另一种是按类别对数据进行合并计算。本节将通过图23-25所示的实例,介绍如何按位置对数据进行合并计算的具体操作步骤。

如图23-25所示的两个数据表格,使用合并计算可以轻松地对“成绩1”和“成绩2”进行汇总,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图23-25 目标数据

步骤1:选择作为合并计算的结果的存放起始位置,例如这里选择单元格A9。

步骤2:选择“数据”选项卡“数据工具”单元组中的“合并计算”按钮,弹出“合并计算”对话框。

步骤3:在对话框“函数”列表中选择“求和”,在引用位置文本框中依次添加“成绩1”和“成绩2”的数据所在的单元格区域“A2:C6”、“E2:G6”,如图23-26所示。

图23-26 “合并计算”对话框

步骤4:单击“确定”按钮,结果如图23-27所示。

用户可以看到图23-27中按位置合并后的数据内容,它不包含行标题和列标题。在按位置进行合并的方式中,Excel不注重多个源数据表的行列标题内容是否一致,它只是单纯地对相同表格位置上的数据进行了合并计算。

图23-27 按位置合并后的结果

Excel 数据的分类汇总

创建一个含有图表的汇总报表

如果用户要人为地为工作表中的数据创建一个汇总报表,并在其中仅显示总计,同时附有这些总计的图表。通常情况下,执行以下操作步骤可实现创建一个含有图表的汇总报表。

步骤1:创建一个分级显示数据的工作表。

步骤2:单击分级显示符号隐藏明细可以仅显示汇总,如图23-19所示的行分级显示。

图23-19 创建行分级显示

步骤3:选择如图23-19所示的单元格区域“A1:F15”。单击“插入”选项卡“图表”单元组中的“柱形图”按钮,弹出如图23-20所示的菜单。

步骤4:从菜单中选择一种柱形图即可,例如这里选择“二维柱形图”列表框中的“簇状柱形图”按钮,此时的工作表如图23-21所示。

图23-20 “柱形图”菜单

图23-21 插入图表

提示:如果显示或隐藏分级显示数据列表中的明细,图表也会随之更新以显示或隐藏这些数据,如图23-22所示。

图23-22 显示明细数据后图表的变化

插入一个分类汇总

分类汇总是通过使用SUBTOTAL函数与汇总函数(例如“求和”或“平均值”等)一起计算得到的,可以为每列显示多个汇总函数类型。

插入分类汇总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确认数据区域中要对其进行分类汇总计算的每个列的第一行都具有一个标签,每个列中都包含类似的数据,并且该区域中不包含任何空白行或空白列。

步骤2:在数据区域中选择任意一个单元格,如图23-23所示。

图23-23 目标数据单元格

步骤3:选择“数据”选项卡“分级显示”单元组中的“分类汇总”按钮,弹出如图23-24所示的“分类汇总”对话框。

图23-24 “分类汇总”对话框

步骤4:在对话框中单击“分类字段”,从弹出的列表中选择一种分类字段,如这里选择“3月份”。

步骤5:单击“汇总方式”,从弹出的列表中选择一种方式,如这里选择“求和”。

步骤6:在“选定汇总项”,列表框中选择一项,例如这里选择“3月份”复选框。

步骤7:如果用户想按每个分类汇总自动分页,则可以选中“每组数据分页”复选框。

步骤8:如果要指定汇总行位于明细行的上面,则选择取消“汇总结果显示在数据下方”复选框。

步骤9: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删除分类汇总

如果用户想删除分类汇总,则可以执行以下操作步骤。

步骤1:选择包含分类汇总的区域中的任意单元格。

步骤2:单击“数据”选项卡“分级显示”单元组中的“分类汇总”按钮,弹出“分类汇总”对话框。

步骤3:在对话框中单击“全部删除”按钮即可。

Excel 分级显示的删除

在对Excel分级显示进行删除时,不会删除工作表中的任何数据。如图23-11所示是一张已经创建和分级显示的工作表,如果用户想将分级显示删除,则可以执行以下操作步骤。

步骤1:打开已经创建分级显示的工作表。

步骤2:选择“数据”选项卡“分级显示”单元组中的“取消组合”下方的按钮,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取消分级显示”命令,此时的工作表如图23-14所示。

图23-14 删除分级显示

Excel 分级显示的隐藏

用户如果想显示或隐藏分级显示的各个级别,则可以通过单击相应的分级显示数字按钮或显示/隐藏按钮来实现。

数字1的级别是最高的,单击按钮,则显示最高一级的内容,而不显示其他明细数据。数字2的级别其次,单击按钮,会同时显示1级和2级的内容,其他的编号依次类推,如果要显示所有级别的明细数据,单击数字最大的按钮即可。

在同一级别的数据内容中会包含多个分组,单击“显示”按钮可以展开显示相应分组中的明细数据,单击“隐藏”按钮则可以隐藏相应的分组数据。

此外还可以通过功能区的按钮来完成分级显示的隐藏或显示操作。

如图23-12所示的工作表中已经建立了分级显示。

图23-12 局部展开前

选择单元格B8,然后依次单击“数据”选项卡“分级显示”单元组中的“显示明细数据”按钮,此时的工作表如图23-13所示。

图23-13 局部展开后

此时如果选中单元格B8,然后再依次单击“数据”选项卡“分级显示”单元组中的“隐藏明细数据”按钮,此时的工作表如图23-12所示。

Excel 自动创建分级显示

如图23-8所示的工作表是一张已经分别按行和列方向设置了分类求和公式的数据表,在使用分级显示功能时,系统会从汇总公式中自动地判别出分级的位置,从而可以自动生成分级显示的样式。

图23-8 目标数据

自动创建分级显示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选择数据区域中的任意单元格。

步骤2:选择“数据”选项卡“分级显示”单元组中的“创建组”下方的按钮,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自动建立分组显示”命令。

此时在原工作表的行标签左侧和列标签上方分别显示出了分组显示符和标识线,如图23-9所示。

图23-9 自动生成分组显示

除了使用以上操作方法外,还可以按快捷键“Ctrl+8”,弹出如图23-10所示的对话框,单击“确定”按钮,也可以快速地自动创建分级显示。

在图23-9中第10行“市场3汇总”并没有和其他的行一样自动生成了2级显示,这是因为该行的公式只引用了上面的单独一行,因此不能自动生成相应的分级显示,这时则需要用户通过手的方式修改“市场3汇总”的分级显示。

图23-10 警告对话框

步骤3:选中第9行,选择“数据”选项卡“分级显示”单元组中的“创建组”按钮,此时就建立了2级分级显示,如图23-11所示。

图23-11 手动修改分级显示的结果

提示:1)分级设置的公式必须包含数据区域引用。

2)公式所引用的数据区域必须在一行或一列数据数据区域以上。

Excel 手动创建行的分级显示

对于层次关系的规律性不是很明显的数据内容,用户通常使用手工创建的方法进行分级显示。如图23-1所示的工作表是一张积分返馈数据,数据内容都是文本类型的数据。如果按“积分”字段中数据的位数建立分级显示,就需要通过手动的方式创建分级显示。

手动创建行分级显示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依次选择“数据”选项卡“分级显示”单元组右下角的“外边框”按钮,弹出如图23-2所示的“设置”对话框。

步骤2:在对话框中取消“明细数据的下方”复选框。

步骤3: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设置。

步骤4:选中第4行,依次选择“数据”选项卡“分级显示”单元组中的“创建组”下方的按钮,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创建组”命令,建立第2级分级显示。

步骤5:选中第6至13行,依次选择“数据”选项卡“分级显示”单元组中的“创建组”下方的按钮,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创建组”命令,建立第2级分级显示。

步骤6:选中第7至13行,依次选择“数据”选项卡“分级显示”单元组中的“创建组”下方的按钮,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创建组”命令,建立第3级分级显示。

图23-1 “积分返馈表”

图23-2 “设置”对话框

图23-3 手动创建分级显示

步骤7:选中第15和第16行,选择“数据”选项卡“分级显示”单元组中的“创建组”下方的按钮,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创建组”命令,建立第2级分级显示。

步骤8:选中第16行,依次选择“数据”选项卡“分级显示”单元组中的“创建组”下方的按钮,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创建组”命令,建立第3级分级显示。

步骤9:建立分级显示的结果如图23-3所示,在工作表的左侧出现了分级显示符号以及标识线,通过单击这些分级显示符号按钮可方便地进行分组显示。

用户可以单击分级显示符按钮,可以看到第1级的显示效果,如图23-4所示。

用户可以单击分级显示符按钮,可以看到第2级的显示效果,如图23-5所示。

图23-4 选择第1级显示

图23-5 选择第2级显示

注意:1)不能对多重选定区域使用“组合”命令,只能对连续区域使用“组合”命令。

2)在创建分组显示时要注意分组项设置的方向,系统默认的是在“明细数据的下方”或“明细数据的右侧”。如果要将分级项设置在明细数据的上方或左侧,则应该先选择“数据”选项卡“分级显示”单元组右下角的“外边框”按钮,弹出如图23-2所示的“设置”对话框,在对话框中取消“明细数据的下方”或“明细数据右侧”复选框的选中状态。

Excel 实例:使用单变量求解计算银行贷款利率

在计算贷款利率时,需要使用PMT函数,而如果反过来计算符合目标月还款额的贷款利率,则可以使用单变量求解和PMT函数来实现,下面通过实例说明具体操作步骤。

步骤1:首先准备运算工作表。新建一个空白工作表,然后按下列要求输入数值或公式,具体如图22-94所示。

图22-94 准备运算工作表

  • 在单元格A1中,输入“贷款总额”。
  • 在单元格A2中,输入“期限(月)”。
  • 在单元格A3中,输入“利率”。
  • 在单元格A4中,输入“月还款额”。
  • 在单元格B1中,输入“100000”,即需要贷入的总金额。
  • 在单元格B2中,输入“180”,即需要还款的月数。
  • 在单元格B4中,输入“=PMT(B3/12,B2,B1)”,该公式用于计算月还款金额。

提示:在本例中,已知每月需要还款额为“¥900”,但并不需要在此处输入该金额,因为下一步需要使用单变量求解确定利率,而单变量求解需要以公式开头。由于单元格B3中不含有数值,Excel会假设利率为0%,并使用本例中的值返回月还款金额“¥555.56”,此时可以忽略该值。有关PMT函数的用法,参见前面章节该函数的介绍。

步骤2:接下来设置B3单元格的格式。右键单击B3单元格,然后单击弹出菜单中的“设置单元格格式”对话框,将数字格式设置为“百分比”,并将小数位数设置为2,如图22-95所示。

步骤3:下面使用“单变量求解”计算贷款利率。单击“数据”选项卡,然后单击“预测”组中的“模拟分析”|“单变量求解”命令,打开“单变量求解”对话框。

步骤4:在“目标单元格”框中,输入要求解的公式所在单元格的引用,本例中输入“$B$4”。

步骤5:在“目标值”框中输入所需要的公式结果,本例中结果为-900(负数表示为还款金额)。

步骤6:在“可变单元格”框中输入要调整的值所在单元格的引用,本例中输入“$B$3”,具体设置如图22-96所示。

图22-95 设置单元格格式

步骤7:单击“确定”按钮,查看“单变量求解状态”,如图22-97所示。

图22-96 “单变量求解”对话框

图22-97 单变量求解状态

步骤8:单击“确定”按钮,单变量求解功能运行并产生结果,当月还款额为900时,利率为7.02%,如图22-98所示。

图22-98 使用单变量求解功能计算出的利率

Excel 求解一元方程

问题:已知方程中y的数值,需要求解自变量x的取值。

先来看一下如果已知自变量x的取值,如何求解函数y的值,具体方法如图22-86所示。而如果反过来,自变量未知,要根据函数y的值求解自变量,则可以先将表格制作成如图22-87所示。

图22-86 求解函数y的值

图22-87 制作运算表格

步骤1:在单元格B4中输入公式“=COS(1+B5)*SQRT(B5)”,该公式用来计算函数数值。单元格B5表示需要求解的自变量取值。

步骤2:单击“数据”选项卡,然后单击“预测”组中的“假设分析”|“单变量求解”命令,打开“单变量求解”对话框。

步骤3:将“目标单元格”设置为“$B$4”,“目标值”设置为“-1.58”,“可变单元格”设置为“$B$5”,如图22-88所示。

步骤4:单击“确定”按钮,进行单变量求解,可以看到单变量求解状态,如图22-89所示。

图22-88 “单变量求解”对话框

图22-89 “单变量求解状态”对话框

步骤5:单击“确定”按钮,查看求解的结果,如图22-90所示。

图22-90 查看求解的结果

步骤6:下面修改函数值,再次进行单变量求解。单击“数据”选项卡,然后单击“预测”组中的“假设分析”|“单变量求解”命令,打开“单变量求解”对话框,将“目标单元格”设置为“$B$4”,“目标值”设置为“1”,“可变单元格”设置为“$B$5”,如图22-91所示。

步骤7:单击“确定”按钮,查看单变量求解状态,如图22-92所示。

步骤8:单击“确定”按钮,查看求解的结果,如图22-93所示。

图22-91 修改函数值

图22-92 查看单变量求解状态

图22-93 查看求解的结果

可以用上述方法再次修改函数值进行单变量求解。

Excel z-检验:双样本平均差检验

“z-检验:双样本平均差检验”分析工具可对具有已知方差的平均值进行双样本z-检验。此工具用于检验两个总体平均值之间不存在差异的空值假设,而不是单方或双方的其他假设。如果方差未知,则应使用工作表函数ZTEST。

当使用“z-检验”工具时,应该仔细理解输出。当总体平均值之间没有差异时,“P(Z≤z)单尾”是P(Z≥ABS(z)),即与z观察值沿着相同的方向远离0的z值的概率。当总体平均值之间没有差异时,“P(Z≤z)双尾”是P(Z≥ABS(z)或Z≤-ABS(z)),即沿着任何方向(而非与观察到的z值的方向一致)远离0的z值的概率。双尾结果只是单尾结果乘以2。z-检验工具还可用于当两个总体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特定非零值的空值假设的情况。例如,可以使用此检验确定两个汽车模型的性能差异。

下面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进行“z-检验:双样本平均差”分析。

步骤1:打开例子工作表,如图22-82所示。

图22-82 例子工作表中的数据

步骤2:单击“数据”选项卡,然后单击“分析”组中的“数据分析”命令,打开“数据分析”对话框。

步骤3:选中“分析工具”列表中的“z-检验:双样本平均差检验”,如图22-83所示。

图22-83 选中“t-检验:双样本平均差检验”

步骤4:单击“确定”按钮,打开“z-检验:双样本平均差检验”对话框。

步骤5:根据需要设置各选项,具体设置如图22-84所示。其中一些选项简要介绍如下。

  • 变量1的方差(已知):输入已知变量1输入区域的总体方差。
  • 变量2的方差(已知):输入已知变量2输入区域的总体方差。

步骤6:单击“确定”按钮,即可看到分析的结果,如图22-85所示。

图22-84 设置z-检验:双样本平均差检验分析选项

图22-85 z-检验:双样本平均差检验分析结果

Excel 双样本t-检验应用详解

“双样本t-检验”分析工具基于每个样本检验样本总体平均值是否相等。这三个工具分别使用不同的假设:样本总体方差相等、样本总体方差不相等、两个样本代表处理前后同一对象上的观察值。

对于以下所有三个工具,t-统计值t被计算并在输出表中显示为“t Stat”。数据决定了t是负值还是非负值。假设基于相等的基础总体平均值,如果t<0,则“P(T≤t)单尾”返回t-统计的观察值比t更趋向负值的概率。如果t≥0,则“P(T≤t)单尾”返回t-统计的观察值比t更趋向正值的概率。“t单尾临界值”返回截止值,这样,t-统计的观察值将大于或等于“t单尾临界值”的概率就为Alpha。

“P(T≤t)双尾”返回将被观察的t-统计的绝对值大于t的概率。“P双尾临界值”返回截止值,这样,被观察的t-统计的绝对值大于“P双尾临界值”的概率就为Alpha。

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

当样本中存在自然配对的观察值时(例如,对一个样本组在实验前后进行了两次检验),可以使用此成对检验。此分析工具及其公式可以进行成对双样本学生t-检验,以确定取自处理前后的观察值是否来自具有相同总体平均值的分布。此t-检验窗体并未假设两个总体的方差是相等的。

提示:由此工具生成的结果中包含有合并方差,亦即数据相对于平均值的离散值的累积测量值,可以由下面的公式得到。

下面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进行“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

步骤1:打开例子工作表,如图22-70所示。

图22-70 例子工作表中的数据

步骤2:单击“数据”选项卡,然后单击“分析”组中的“数据分析”命令,打开“数据分析”对话框。

步骤3:选中“分析工具”列表中的“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如图22-71所示。

步骤4:单击“确定”按钮,打开“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对话框。

步骤5:根据需要设置以下选项,具体设置如图22-72所示。其中一些选项简要介绍如下。

图22-71 选中“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

图22-72 设置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选项

  • 变量1的区域:在此输入需要分析的第一个数据区域的单元格引用。该区域必须为单行或单列,并且包含与第二个区域相同的数据点。
  • 变量2的区域:在此输入需要分析的第二个数据区域的单元格引用。该区域必须为单行或单列,并且包含与第二个区域相同的数据点。
  • 假设平均差:输入样本平均值的差值。0(零)值表示假设样本平均值相同。
  • α:输入检验的置信度。该值必须介于0到1之间。α置信度为与I型错误发生概率相关的显著性水平(拒绝真假设)。

步骤6:单击“确定”按钮,即可看到分析的结果,如图22-73所示。

图22-73 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结果

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

本分析工具可进行双样本等方差t-检验。此t-检验窗体假设两个数据集取自具有相同方差的分布,故也称作同方差t-检验。可以使用此t-检验来确定两个样本是否来自具有相同总体平均值的分布。

下面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进行“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分析。

步骤1:打开例子工作表,如图22-74所示。

图22-74 例子工作表中的数据

步骤2:单击“数据”选项卡,然后单击“分析”组中的“数据分析”命令,打开“数据分析”对话框。

步骤3:选中“分析工具”列表中的“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如图22-75所示。

步骤4:单击“确定”按钮,打开“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对话框。

步骤5:根据需要设置各选项,具体设置如图22-76所示。

图22-75 选中“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

图22-76 设置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选项

步骤6:单击“确定”按钮,即可看到分析的结果,如图22-77所示。

t-检验:双样本异方差假设

本分析工具可进行双样本异方差t-检验。此t-检验窗体假设两个数据集取自具有不同方差的分布,故也称作异方差t-检验。如同上面的“等方差”情况,可以使用此t-检验来确定两个样本是否来自具有相同总体平均值的分布。当两个样本中有截然不同的对象时,可使用此检验。当对于每个对象具有唯一一组对象以及代表每个对象在处理前后的测量值的两个样本时,应使用下面的示例中所描述的成对检验。

图22-77 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分析结果

用于确定统计值t的公式如下。

下面的公式可用于计算自由度df。因为计算结果一般不是整数,所以df的值被舍入为最接近的整数以便从t表中获得临界值。因为有可能为TTEST计算出一个带有非整数df的值,所以Excel工作表函数TTEST使用计算出的、未进行舍入的df值。由于这些决定自由度的不同方式,TTEST函数和此t-检验工具的结果将与“异方差”情况中不同。

下面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进行“t-检验:双样本异方差”分析。

步骤1:打开例子工作表,如图22-78所示。

步骤2:单击“数据”选项卡,然后单击“分析”组中的“数据分析”命令,打开“数据分析”对话框。

步骤3:选中“分析工具”列表中的“t-检验:双样本异方差假设”,如图22-79所示。

步骤4:单击“确定”按钮,打开“t-检验:双样本异方差假设”对话框。

步骤5:根据需要设置各选项,具体设置如图22-80所示。

步骤6:单击“确定”按钮,即可看到分析的结果,如图22-81所示。

图22-78 例子工作表中的数据

图22-79 选中“t-检验:双样本异方差假设”

图22-80 设置t-检验:双样本异方差分析选项

图22-81 t-检验:双样本异方差分析结果